2020年1月14日,《AIDS and Behavior》发表了yl23411永利周广玉研究员课题组的论文“HIV Disclosure to Family Members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该研究揭示了HIV感染者对家庭成员的疾病告知与他们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依从性之间的作用机制,阐明了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ART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AIDS),俗称“鸡尾酒疗法”。该疗法可以抑制HIV病毒复制,降低感染者血液中的病毒载荷,并有效预防病毒的进一步传播,最终降低与AIDS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试验表明,达到上述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是ART最佳依从性应大于等于规定剂量的95%。虽然艾滋病治疗免费政策已在我国开展十余年,但遗憾的是,遵循医嘱坚持治疗的比例只有61%-83%。ART依从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质、机构资源、治疗相关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其中是否将HIV感染状况告知给家人被认为是ART依从性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HIV对告知状态和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告知过程模型(Disclosure Process Model)认为疾病的告知可以通过多重过程影响临床结果,并提出社会支持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机制。此外,大量研究报告了治疗自我效能与ART依从性之间的相关。根据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对健康促进行为有高自我效能的个体采取这些行为的可能也更大。因此,可以假设治疗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在告知和治疗依从性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还表明,社会支持可能会提升自我效能信念,从而改善临床结果。因此本研究对链式中介也进行了检验。

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合作,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全区已确认的HIV感染者中,按照10%比例随机抽取了3000名被试。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对家庭成员的疾病告知通过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依从性(图1)。该结果揭示了HIV告知通过两条心理路径对治疗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为将来设计干预方案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未来在设计针对HIV感染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的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加入提高感染者治疗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家庭成员的帮助和支持水平的成分。

yl23411永利毕业生米田悦为本文的第一作者(现为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候选人),周广玉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南卡罗莱纳大学阿诺德公共卫生学院的李晓铭教授和乔杉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CDC的周月娇和沈志勇为本文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完成。

Mi, T., Li, X., Zhou, G.*, Qiao, S., Shen, Z., & Zhou, Y. (2020) HIV Disclosure to Family Members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AIDS and Behavior, 24(1), 45-54.  


2020-01-18